新闻中心

出发!奔赴下一个“十年之约” ——写在中以常州创新园建园10周年之际

2025-02-12  武进日报

  春天的脚步渐渐近了,天南海北的人们怀揣祝福、收拾行囊,开启新一年的征途。

  奔赴新程的,还有10岁的国际园区——中以常州创新园。正月十五,一年一度的中以园“新春第一会”如约而至。作为“中以合作领航者”,园区第11次吹响奋进的号角,凝聚实干开新局的磅礴力量。

  从白纸起笔、拓荒追梦,到崛起超越、示范领航……这10年,是你是他是我,扎根园区,面向世界,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束光芒都熠熠生辉。

  这是体现“中以速度”的10年,园区各部门以惊人的速度与时间赛跑,推动各类国际项目落地生根。

  这是洋溢“中以温度”的10年,园区始终坚持以温暖的关怀和精准的举措,为企业排忧解难。

  这是彰显“中以高度”的10年,园区党工委以清晰的思路和坚定的决心,勇攀产业发展的高峰。

  科创企业 在这里振翅飞翔

  正月初十,中以国际创新村兴隆河畔,一架无人机极速“坠河”。入水那一瞬间,神奇的一幕发生了——“啪!”无人机自动弹射出一个橙色救生衣包裹住机腿,安全漂浮在河面。

  作为国内领先的航空器回收和无人机应急伞降设备供应商,常州市小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1月落户园区。近年来,企业在园区的引导下,以科技创新为笔,持续在无人机智能伞降系统上做文章,其自主研发的防炸机装置可通过内置传感器和电芯,自动检测飞行器的飞行姿态,保障无人机安全缓降。“我们生产的工业级伞降设备,已覆盖80%以上的无人机厂商。我们还为顺丰物流、大疆行业无人机提供相关设备和服务。”小域智能总经理徐晓辉介绍。

  创新还在继续,小域智能最近研发的一款无人机喷火清障器广受好评。“通常,电缆缠绕物清理需依靠专业人员或架高设备清理,不仅成本高还存在作业风险。”徐晓辉介绍,新产品可以在0.3秒内把降落伞弹出来,且开伞成功率达99.9%。新春刚开工,来自阿联酋的Mohamed就给徐晓辉发来邮件,希望进一步合作。

  “低空经济”具备强产业辐射力,有望催生万亿元产业规模。除小域智能表现抢眼外,华森医疗也与以色列趋势线集团合作,在新型吻合器领域独树一帜;以色列的Foresight公司落户园区后,凭借3D环绕感知技术,在智驾行业加速驰骋……

  据中以园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周立平介绍,截至目前,园区累计引进以色列独资及中以合作企业288家,促成中以科技合作项目60个,初步形成“创新项目集聚园区、技术合作向外辐射”的发展格局。

  科创平台 在这里拔地而起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大项目、好项目是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后劲的有力抓手。年前,中以国际创新村二期项目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项目已全面进入收尾阶段,一个集科研、办公与生态于一体的现代化创新园区即将正式落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与发展注入新动能。

  据了解,该项目于2022年9月被列入省重大项目,新建研发办公用房、展示中心、生产实验车间等。“将与中以国际创新村一期有力衔接,延续打造复合型的‘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创新空间,开展数字产业国际合作,打造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标杆。”中以园创新发展局副局长许成凯透露,以此为契机,园区将大力开拓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新的产业增长点,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显著提升核心竞争力。“目前储备项目信息超60个,其中拟入驻项目17个,拟使用面积1.5万平方米。”

  完善平台矩阵,力促高能级创新协同,中以园坚持了10年。对标国际领先水平,国际创新孵化器多点开花。园区与全球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科技投资和创业加速器Plug and Play(璞跃中国)签约成立璞跃常州国际创新中心,打造国际化标杆孵化器。分别与以色列摩希孵化器和Sheng集团签约共建孵化器。新建1600平方米摩希孵化器,于去年下半年正式投用。“我们将依托全球资源网络,通过举办国际创新挑战赛等活动,导入国际化创新资源,引入更多国际先进的科技理念和创新项目。”中以园创新发展局副局长汪洋介绍。

  生态为基、产业为本,融合发展、全域共进。去年,中以园充分发挥以色列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优势,积极打造广以常州创新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加速招引并培育合成生物产业领域高层次海内外科创项目,在园区打造集研发、产业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合成生物学创新高地,全年引育合成生物领域重点企业、平台超10家。

  科创合作 在这里开花结果

  “10年来,园区建设成绩斐然,走在全国对以创新合作的前列,已成为中以务实合作的金字招牌。”以色列特拉维夫时间1月22日,中以园建园10周年活动在以举行,中国驻以色列大使肖军正在现场对园区高质量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活动中,来自以色列创新署、以色列中国商会等以色列政府、商界、高校和科技领域人士分享了他们与中以园的故事。大家纷纷表示,将继续高度重视中以经贸和科技合作以及中以园建设,期待能有更多中国企业走进以色列,结出更多中以合作硕果。

  作为第五批驻以团组领队,中以园创新发展局科员刘逸倍受鼓舞。这是他第二次前往以色列常驻,“十年来,越来越多以色列创新项目出海首站就是常州,首选就是中以园。”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问道求新,园区始终初心不改。“2022年以来,园区交接了5批17人驻以团队和6批重点市、区经贸代表团组,为地方发展新质生产力带来新生动力。”周立平介绍。园区与以色列创新署共同实施的“中以常州创新园共建计划”也取得显著成效,已有70家以色列企业申报,其中20家在园区注册落户。他表示,园区将继续做大做强以色列江苏创新中心,努力将其升格为国家级创新中心。聚焦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医疗器械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引进更多高科技项目、知识产权服务平台。

  科创人才 在这里演绎精彩

  走进园区企业——常州果核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正在对企业自主研发设计的口腔正畸弓丝弯制机器人进行调试,这台机器人即将被送往德国。其搭载的自动化系统为全国首创,大大简化了操作流程,将生产效率提升1.5倍。“该产品1小时可处理400个种植体。平时需要3台设备完成的工作,我们只需一台机器人就能联合控制。”果核科技产品经理周寅杰介绍。

  值得一提的是,周寅杰是园区首批“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联合培养的研究生。2023年从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毕业后,他来到园区创业,精准聚焦医疗设备领域,带领团队研制的部分种植体设备出口德国。

  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引进以色列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以园依托中以产业技术研究院旗下固立高端装备创新中心,联合常州大学等本地高校和以色列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新工科”创新创业人才联合培养。

  此外,园区还打造以色列中国人才服务港,引进国际化的法务、财务、金融、知识产权、人力资源、商会协会等专业服务机构,消除人才后顾之忧。开展“中以园公开课”“你好,以色列”文化沙龙等系列品牌活动,厚植合作互信情谊。

  在2024年“名城名校合作行 创新创业赢未来”汕头站活动暨“龙城英才计划”大湾区邀请赛上,中以专项领军人才Basem Fares博士表示,得益于园区支持,他本人及团队的追梦之路顺利许多。“目前我已携家人定居常州,将在中以园长期开展癌症相关的预防及治疗植物药的研究工作。”Basem Fares说。

  面向以色列高层次人才,“龙城英才计划”中以专项政策吸引力满满,已累计通过8个项目,其中6个在园区落户办公。加强国际化项目人才引进,持续推动能级提升,中以园一直在路上。

  科创政策 在这里精准滴灌

  近年来,中以园立足省、市、区产业基础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求,持续探索场景开放、新制度供给等中以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愈发完善的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让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竞相迸发。”在中以园财政金融局副局长恽鹏涛看来,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制度环境和政策环境的营造上,放在实现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上。

  2022年起,中以园以重大应用场景开放为抓手,从“给优惠”向“给机会”转变——为新技术、新产品提供“实验场地”,做好创新的“后勤保障”。

  去年2月,中以园针对以色列企业、中以合资企业、有强以色列元素的中以合作企业及国际化外资企业等,重磅出台了“创新政策十条”,大力支持企业和创新创业人才落户发展,支持孵化器、加速器等国际化创新平台落户,支持海外创新平台建设,支持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支持创业项目拓展市场并开展应用示范试点,支持建设国际化专业服务平台,支持开展各类国际化重点活动,支持专业化中介机构参与招商,支持金融资本投资。

  常州希若尼软件有限公司正是该政策的受益企业之一。作为一家初创企业,各项开支较大,园区发放的5万元“落户无忧服务券”为企业注入了暖心剂。目前,首批20万元服务券已成功发放至4家企业。针对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园区将聚焦企业最急迫最紧要的难题,提供专业化服务,助企登高。

  又一个春天来临,从这个春天开跑:出发,奔赴下一个“十年之约”!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微信公众号"今日武进"

精彩推荐